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绿色生物制造引领未来经济——2015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绿色生物制造”分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07-29    供稿部门:科技发展处

  723日至25日,2015年度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在天津举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于724日承办了其中的“绿色生物制造”分会。分会以“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系统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工艺”和“绿色生物基塑料专题”为主题内容,邀请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德国工业生物技术集群等国际组织官员,来自美国、德国、新加坡、卢森堡等国外专家学者,以及我国生物制造领域知名专家和行业领袖,围绕生物燃料、生物化工产品、生物基材料等方向的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及生产应用展开研讨,并对我国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物制造产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近300余名代表参加了绿色生物制造分会。与会者现场互动交流,场面热烈,对绿色生物制造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当前,发展生物经济替代石油经济已是全球共识。德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主席Manfred Kircher 在分会报告中直接点出“生物质代表着未来(Biomass is the Future)”,他引用一系列数据说明,生物质目前已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燃料、氨基酸、胶粘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洗涤剂、染料等产品,生物经济已从第一代“粮食作物生物质”步入“非粮生物质”时代,即将进入第三代“可再生原料生物质”时代。OECD政策分析师James Philp在他的报告中透露,OECD目前正建立生物质可持续性的衡量和评价系统,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好解决未来生物经济发展中可能产生的国际纠纷。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制造对合成生物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创建人工细胞工厂,按人类意愿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会创造一种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讯在报告中这样说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讲席教授赵惠民也指出,合成生物学将成为生物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新引擎,它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制造产业实现指数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过于依赖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曾安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制造体系,以可再生资源来生产化学品和燃料,生产效率较现有生产体系显著提高。他还提出,废弃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和电生物技术将会成为生物经济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方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生物炼制中心主任阮榕生通过微波快速气化法将生物质和固体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品,正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发展将是发展生物经济的显著优势和特点。 

  绿色生物基塑料是当前的热点主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向听众介绍了生物基材料的定义、分类、趋势及其存在问题,并透露了生物降解塑料的标准化工作进展和今后发展趋势。据悉,天津工业生物所已与生物基材料制品企业联合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专天津市(京津冀地区)生物基材料制品应用示范,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 

  分会还邀请到苏州泓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平、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吴卫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李智、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吴文平、美国伯克利分校植物与微生物系教授Louise N. Glass、卢森堡健康研究院免疫系统生物学研究员何锋以及来自泸州老窖、山东龙力、武汉华丽、新疆建设兵团等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到会,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应用情况。 

  绿色生物制造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未来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我国的产业影响力仍非常有限。天津工业生物所正致力于为我国绿色生物制造产业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并坚信绿色生物制造将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研究所秉承“开放、联合、国际化”理念承办的此次分会,为同行间深入探讨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广泛交流产业技术的最新进展搭建了有效平台,同时也向公众推介了绿色生物制造的概念,加强了公众对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可持续、绿色清洁、高效高附加值优势的了解,引导公众更多关注和支持生物经济的发展。 

  大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等领导共同出席了2015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展览,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向领导们介绍了研究所的最新科技进展。 

 

天津工业生物所副所长李寅主持分会  

Manfred Kircher作报告 

会议现场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空港经济区西七道32号,邮编:300308
电话:022-84861997/84861977,传真:022-84861926,邮箱:tib_zh(AT)tib.cas.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