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6日公布,明确到2020年,要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规划》提出,未来三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2011年,中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按照规划,到2015年,仅生物制造业的产值就将达到7500亿元,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产业的年产值都将达到1500亿元。一提起生物产业,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生物技术强国,跟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生物产业的差距仍然较大,如何缩小差距,如何让生物产业真正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即将面临的现实考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作出评论。
中国现阶段,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在哪,又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推动力呢?袁钢明表示市场需求是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最大优势。
袁钢明:主要是我们国家的市场大,人口多,而且先进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民生或者人民生活领域,所以它的市场需求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这种需求是支撑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曾经在公开场合说,我们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让人们在一阵兴奋中冷静下来,我们的差距在哪?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是资金投入不足?
袁钢明:我觉得还是咱们过去的意识有点晚。当然我们在尖端领域最新产品的开发上我们也落后,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办法是如何选择,就产业政策公布之后如何把它更快的市场化、扩大化,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激励机制,这个差距能够很快缩小,何况我们国家总的来说在新兴产业方面都不太落后,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时代起步的,而且中国现在海外留学回来的人或者是国际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所以这方面本来我们是不应该落后的,我们有人才,也有知识,差的就是国内的体制要改革,这个改革起来也并不是难事。
我们应该靠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保证生物产业接下来能够健康的发展。
袁钢明:我们吸收一些经验,比如说在电子信息产业,我们几乎和国外是同步起步,我们可以像电子信息产业一样多培育一些上市企业,他们进入到资本市场上去搏杀,去竞争,能够从市场上获得资源或者是筹集资本,这样就解决了我们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现代的生物产业领域,中国可能不缺少创业者,但是缺少的是让创业者成功的这种政策环境,以及我们的产业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等等,怎么样让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到生物产业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除了补贴这种资金上的投入之外,这种政策环境应该基于哪些方面的扶持?
袁钢明:我觉得补贴是老的传统,因为任何一个产业或者企业想靠补贴是没有多少活力或者说没有多少刺激的,我们应该给它有获取巨大收益的空间、回报空间,这是最大的刺激,而不是补贴。我们投资者要让科技院所和产业和企业相结合,让他们直接进入市场上,使得他们获取很高的利润回报,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扶持。我们产业政策要多创造,多建立科技工业园区,或者给生物产品产业商业化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这次出台的规划还提出,要通过国家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设立一批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也就是说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国生物产业来有何意义?
袁钢明:这非常好的一个利好消息,对于有些产业会给予比较好的重点支持。我觉得这一点要落实下去,要给生物产业创造资本市场进入的一些捷径或者更好的通道,比如说对于生物产业上市公司的审批就应该给它以便利,给它更好的机会,或者是建立生物产业的一些基金或者是融资的一些工具,应该给它更好的支持。